作业一篇。

通读全文,《过秦论》上篇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秦国自战国以来,至 “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” 的过程,最后引出 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” 的观点。有学者认为,贾谊通过描写秦国先兴盛再衰落的过程,以叙事来说理。运用大量笔墨来描述史实,气势雄盛,具有煽动力。然而,全文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,难以解答何为攻、何为守、又何为仁义,论据不免显得空泛。

其次,在第四段从起义军的地位、才能、财力、谋略,论证了起义军综合实力大大弱于秦国,却能 “亡秦族”。并没有提到陈涉在施行仁政,争取民意方面所作的工作。本段并不能很好地论证中心论点 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”。讽刺的是,《史记》载:“陈胜为王后,客曰:伙颐!涉之为王沉沉者!” 陈涉称王后也沉迷于了享乐之中,这正是本文所想要批判的对象。

就贾谊在文中所体现的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,攻守之势变化,而秦朝依然使用攻天下的方法来守天下,造成被起义军所灭的后果。且在 “南面而王天下”,“既元元之民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” 的情况下,应该保住威权,稳定功业。

纵观历史大局,历年来都是在不断的分裂与统一之间变迁的。贾谊所认为的,战乱之后各国子民都能虚心而仰上也许仅是他的主观臆断。以 “反清复明” 为例,这一民间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历史时期,尽管其中存在民族关系等影响因素致使它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,但也可从中看出,刚经历过王朝更替的百姓,并不能立刻归顺于新的皇帝,贾谊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。

秦王统一六国后,实施了书同文、车同轨、统一度量衡等加强统一集权的政策。这一政策实际上便于了六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融。然而,实施这样的政策在客观上削弱了秦朝的统治基础,经过长时间的分裂,各地政治文化、社会风俗、法律制度都有极大的不同之处。秦国为增强统治,树立权威,强行移风易俗,虽然符合 “专威定功” 的要求,但客观上也导致秦朝统治基础的动摇。《汉书》所载其民 “信污鬼,重淫祀”,与秦民 “好稼穑,务本业” 格格不入,显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。这正是 “刑戮相望于道,而天下苦之”。树立权威和苦天下本身就是两件相对立之事,其中的平衡尤为重要。贾谊的观点是在刚刚统一之时就保住威权,避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提,未免显得操之过急,视野狭隘,也正中了 “安民可与为义,而危民易与为非” 之言。证明作者的观点存在前后矛盾之处。

文章还论证 “正之非也,是二世之过”,之中的 “正”,为挽救倾覆局势之意。然而前文仅仅写了 “二世不行此术” 和秦二世更加残暴的统治,“此术” 乃贾谊在文中提出的仁政做法,但是文中并没有论证秦二世有挽救局势的想法,从文章所记载的内容,并不能推导出秦二世的过错是不能实行正确的政策来挽救倾覆局势。有《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》为证,诏书载:“朕将自抚天下,吏、黔首其具行事,毋以繇赋扰黔首,毋以细物苛劾县吏” 能够体现出,胡亥继位时,已经颁布诏书奉行 “德惠” 的政策,与现有历史记录存在冲突之处。《史记》载:“会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失期,法皆斩。” 有学者由此认为,陈胜吴广起义是避免受到惩罚的应急行为,是历史偶然性的发生。但是这种说法也缺少更多证据佐证。故陈胜吴广起义、秦朝灭亡的具体原因,还值得进一步的考究。

《过秦论》作为一篇政论文,在当时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。有了此文,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前世的经验教训,缓和社会矛盾,维护国家安定。如今再看《过秦论》,论秦之过,或许值得探讨。但以民为本的思想,至今仍源远流长,世代不变。

参考文献:
[1] 陈抗行。另一只眼睛看 “过秦论”[J]. 小康,2009 (05):79.
[2] 李双英。评《过秦论》之弊病,析议论文之写法 [J]. 语文教学与研究,2018 (07):156-158.
[3] 刘小萌。清代民间的 “反清复明” 活动与 “明室宗裔” 旗号 [J]. 民族研究,2017 (06):97-112+126.
[4] 陈光。简牍所见秦新地统治政策 —— 兼论秦朝骤亡的原因 [J]. 古代文明,2022,16 (03):66-72+158.DOI:10.16758/j.cnki.1004-9371.2022.03.007.
[5] 何有祖。秦二世元年诏书解读 [J]. 文献,2020 (01):49-55.